发布时间:2025-11-12 点击量:
肝癌作为全球范围内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因其早期症状隐匿、进展迅速,被称为“癌中之王”。在我国,肝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长期居高不下,尤其是中晚期患者,传统单一治疗手段往往难以兼顾疗效与生存质量。在此背景下,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逐渐成为肝癌综合治疗的核心方向。而中国著名中西医结合肿瘤专家郁仁存教授,凭借其四十余年的临床实践与科研创新,为这一领域开辟了新的路径。

肝癌的复杂性体现在其病因的多因素性(如乙肝病毒感染、黄曲霉毒素暴露、肝硬化等)与生物学行为的异质性。传统西医治疗以手术、介入、靶向及免疫疗法为主,虽能直接清除肿瘤或抑制其生长,但存在显著短板:
手术与介入治疗:早期肝癌患者通过肝切除术或肝移植可获得较高生存率,但中晚期患者因肿瘤多发、血管侵犯或肝功能储备差,手术风险高且易复发。介入治疗(如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虽能缩小肿瘤,但可能引发肝功能损伤、栓塞后综合征等不良反应。
靶向与免疫治疗:索拉非尼、仑伐替尼等靶向药物及PD-1抑制剂虽延长了生存期,但存在耐药性、手足皮肤反应、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等问题,且费用高昂,部分患者难以持续治疗。
化疗的局限性:肝癌患者多合并肝硬化,全身化疗易导致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患者耐受性差。
中医则从整体观念出发,强调“扶正祛邪”,通过调节机体阴阳平衡、增强免疫力来抑制肿瘤发展。然而,单纯中医治疗起效较慢,对快速进展的肿瘤控制力有限。因此,中西医结合成为破解肝癌治疗难题的关键。
郁仁存教授自20世纪80年代起,便致力于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研究,其核心理论可概括为“三结合”:
郁教授提出,肿瘤治疗需兼顾中医证型与西医病理分期。例如,肝癌患者术后常出现“气虚血瘀证”,表现为乏力、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此时采用益气活血法(如固本抑瘤Ⅱ号方),可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复发风险。而针对介入治疗后肝功能异常者,健脾疏肝法(如逍遥散加减)能有效缓解黄疸、腹水等症状。
郁教授强调,肿瘤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治疗需“攻邪不伤正,扶正不留邪”。例如,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中,同步灌注中药注射剂(如康莱特、华蟾素),既能增强化疗药物的肿瘤杀伤作用,又能减轻对正常肝组织的损伤。临床研究显示,中药多药动脉灌注治疗转移性肝癌,1年生存率达74.4%,显著高于单纯化疗组。
郁教授认为,肿瘤发生的关键是“内虚”,即机体正气不足,外邪乘虚而入。因此,治疗需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例如,针对化疗后骨髓抑制患者,采用健脾补肾法(如生血汤),可快速恢复血象,提高化疗完成率;对晚期带瘤生存者,通过“祛邪补肺健脾”方剂,实现长期与瘤共存。
郁仁存教授团队的临床研究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了大量循证医学证据:
介入治疗联合中药:在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中,同步使用固本抑瘤Ⅱ号方,患者血液高凝状态改善率达68%,细胞免疫功能(如CD4+/CD8+比值)显著提升,3年生存率较单纯介入组提高12%。
靶向治疗减毒增效:针对使用索拉非尼的患者,联合益气活血中药可降低手足皮肤反应发生率(从45%降至18%),并延长无进展生存期(PFS)2.3个月。
晚期肝癌的“带瘤生存”:对无法手术的晚期患者,采用中药“鸡尾酒疗法”(如莪术油+化疗药+白粉栓塞),肿瘤缩小率达39.2%,1年生存率80%,部分患者生存期超过5年。
国家卫健委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明确指出,中西医结合是肝癌综合治疗的核心模式。指南推荐:
早期肝癌:手术或消融治疗后,联合中药扶正(如黄芪、党参)预防复发。
中晚期肝癌:TACE或靶向治疗期间,同步使用清热柔肝法(如茵陈蒿汤)缓解发热、疼痛。
终末期患者:以健脾补肾法(如六味地黄丸加减)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郁仁存教授的中西医结合理论不仅在国内得到广泛推广,其研究成果也被国际医学界认可。例如,其团队开发的“淫羊藿素软胶囊”(阿可拉定)成为全球首个获批用于晚期肝癌的中药创新药,为全球肝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随着精准医学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中西医结合治疗正朝着个体化、精准化方向迈进。未来,通过基因检测、代谢组学等手段,可进一步明确肝癌患者的中医证型与西医分子分型的关联,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郁仁存教授四十余年的探索与实践,证明了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癌的独特优势——既能直接杀灭肿瘤,又能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显著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与远期生存率。在肝癌防治的道路上,中西医结合不仅是中国的特色,更是全球肿瘤治疗的重要方向。正如郁教授所言:“肿瘤治疗需‘中西汇通’,让现代医学的‘利剑’与中医的‘润物’相辅相成,方能攻克这一世界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