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硬扛!这5种“不起眼的小病”,拖久了可能发展成癌症
健康科普

别再硬扛!这5种“不起眼的小病”,拖久了可能发展成癌症

发布时间:2025-10-30    点击量:

很多人觉得“小毛病不用治,扛扛就过去”,却不知道有些常见病若长期忽视,会逐渐向癌症“靠近”。以下5种被肿瘤专家重点提醒的“癌前疾病”,发现后及时干预,能有效阻断癌变之路。

 640 (14)(1).jpg

1. 慢性萎缩性胃炎:拖成胃癌的“沉默推手”

 

胃炎分“浅表性”和“萎缩性”,前者多是暂时炎症,后者却属于明确的癌前病变。

胃黏膜长期受损、萎缩后,会逐渐失去正常功能,细胞容易出现“不典型增生”——这个过程就像“种子变质”,若不干预,约10%-15%的患者会在10年内发展为胃癌。

高危信号:长期胃痛、胃胀、反酸,尤其是吃了刺激性食物后加重;大便颜色发黑(可能有隐性出血)。

应对建议:定期做胃镜检查(每年1次),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及时杀菌,少吃腌菜、辣烫食物。

 640 (13)(1).jpg

2. 结肠息肉:肠癌的“前身”,发现要尽早切

 

肠道里长的息肉,看似是“小肉疙瘩”,实则是肠癌的“头号跳板”。

尤其是腺瘤性息肉(占肠道息肉的60%),癌变概率极高:直径超过1厘米的腺瘤性息肉,5年内癌变率约10%;若拖到10年以上,癌变率会飙升至30%-50%。很多人查出息肉后觉得“不疼不痒不用管”,恰恰给了它癌变的时间。

高危信号:大便带血(鲜红,附着在大便表面)、排便习惯突然改变(腹泻和便秘交替)、肚子隐痛。

应对建议:40岁以上人群定期做肠镜(每5年1次),查出腺瘤性息肉及时切除,术后每年复查1次。

 640 (12)(1).jpg

3. 慢性乙肝/丙肝:拖成肝癌的“隐形炸弹”

 

乙肝、丙肝病毒感染,是我国肝癌的“第一诱因”。

病毒会长期潜伏在肝细胞里,反复破坏肝脏,导致肝脏从“炎症”发展为“肝硬化”,最后一步步走向“肝癌”——这个过程被称为“肝癌三部曲”,平均需要10-20年。很多乙肝患者觉得“没症状就不用治”,却不知道病毒一直在悄悄“啃食”肝脏。

高危信号:长期乏力、食欲差、皮肤发黄(黄疸)、肚子变大(腹水)、肝区隐痛。

应对建议:乙肝患者定期查肝功能和乙肝病毒DNA(每3-6个月1次),必要时抗病毒治疗;丙肝患者需尽早根治病毒,避免发展为肝硬化。

 640 (11)(1).jpg

4. 乳腺囊性增生:不是所有增生都危险,但这种要警惕

 

乳腺增生分“生理性”和“病理性”,前者多与月经周期有关,月经后会缓解;后者中的乳腺囊性增生,属于癌前病变,癌变风险是普通女性的2-4倍。

若乳腺里的囊肿长期存在,且伴随“不典型增生”,细胞会逐渐失去控制,约5%-10%的患者会在5-10年内发展为乳腺癌。很多女性查出增生后“过度恐慌”,但也有人“完全忽视”,两种态度都不可取。

高危信号:乳房里摸到肿块(质地较硬,月经后也不消失)、乳头溢液(血性或褐色液体)、乳房皮肤出现“橘皮样”改变。

应对建议:35岁以上女性定期做乳腺超声+钼靶检查(每年1次),发现囊性增生每6个月复查1次,必要时做病理活检。

 640 (10)(1).jpg

5. 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宫颈癌的“预警信号”

 

宫颈癌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从“宫颈病变”慢慢发展来的,其中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 就是明确的癌前阶段。

CIN分3级:CIN1级多能自行逆转,但CIN2-CIN3级若不治疗,约30%-50%的患者会在5-10年内发展为宫颈癌。很多女性觉得“妇科检查麻烦”,或查出CIN后觉得“没症状不用治”,错失了阻断癌变的最佳时机。

高危信号:非经期阴道出血(同房后出血最常见)、白带增多(带血丝或有异味)、下腹部坠胀疼痛。

应对建议:有性生活的女性定期做宫颈癌筛查(HPV+TCT,每2-3年1次),查出CIN2-CIN3级及时做锥切手术,术后定期复查。

 640 (9)(1).jpg

关键提醒:“癌前疾病”≠癌症,及时干预就能“刹车”

 

以上5种病,虽然有癌变风险,但并非“一定会癌变”——它们更像是身体发出的“预警”,只要及时发现、规范治疗,就能有效阻断癌变。最怕的是“拖”和“忍”,把“可逆转的小病”拖成“难治愈的癌症”。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九九重阳,健康最长久的陪伴 | 送给父母的防癌指南 肝癌中西医结合的突破之路:郁仁存教授的探索与临床实践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