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0-30 点击量: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当我们为父母准备重阳糕、规划登高路线时,一份“防癌指南”或许是更长久的健康守护。癌症并非不可防,对父母而言,科学的预防习惯比任何补品都更有效,这份指南从“吃、动、查、护”四个维度,帮父母筑起防癌防线。

父母的饮食往往有“省、咸、熟”的习惯,却可能暗藏风险。调整饮食不用大刀阔斧,从3个小改变开始即可:
- 减盐减油,少碰“加工味”:控制每日盐摄入不超过5克(约一啤酒瓶盖),少吃腊肉、咸菜、罐头等加工食品——这些食物中的亚硝酸盐是明确的致癌物,长期大量食用会增加胃癌风险。可以用香菇、番茄、柠檬汁等天然食材提鲜,替代过多酱油和味精。
- 多吃“彩色”,补足“抗氧力”:鼓励父母每天吃够5种蔬菜,尤其优先选深色蔬菜(菠菜、西兰花、紫甘蓝等),它们富含维生素C、β-胡萝卜素等抗氧化物质,能帮助清除体内有害自由基;水果选当季的苹果、梨、猕猴桃,避免长期吃高糖的蜜饯、果干。
- 少“烫”少“腌”,护好消化道:提醒父母别急着喝刚煮好的粥、茶,超过65℃的热饮会损伤食道黏膜,长期反复刺激可能诱发食道癌;腌菜、泡菜虽开胃,但建议每周食用不超过1次,且每次搭配新鲜蔬菜,减少有害物质堆积。

对父母来说,“剧烈运动”不是首选,温和且规律的活动更易坚持,还能降低结直肠癌、乳腺癌等多种癌症风险:
- 日常“碎片化”运动:如果父母不爱出门,可在家做简单动作——饭后散步15-20分钟(避免久坐,久坐会减缓肠道蠕动,增加肠癌风险)、每天踮脚30次(促进下肢血液循环)、看电视时做“靠墙静蹲”(每次1-2分钟,增强下肢力量)。
- 户外“轻运动”更合适:天气好时,陪父母去公园打太极、跳广场舞、慢走,每次30分钟,每周3-5次。这类运动强度适中,既能锻炼心肺功能,又能让父母接触阳光(帮助合成维生素D,维生素D缺乏与多种癌症风险相关)。
- 避开“运动误区”:提醒父母不要为了“达标”勉强自己——比如膝盖不好就别爬陡坡、骨质疏松就少做弯腰摸脚的动作,选择太极、游泳等对关节压力小的运动,安全永远排在第一位。

很多父母觉得“没不舒服就不用体检”,但癌症早期往往无症状,定期筛查才是“早发现、早治愈”的关键。不同年龄段、不同风险的父母,筛查重点不同:
- 50岁以上“基础筛查”必做:无论父母是否有症状,50岁后都要每年做1次“防癌基础包”——包括肺部低剂量CT(排查肺癌,尤其长期吸烟或吸二手烟的父母)、胃肠镜(排查胃癌和结直肠癌,建议每5-10年做1次)、乳腺超声+钼靶(母亲专属,排查乳腺癌)、宫颈TCT(母亲专属,排查宫颈癌,已绝经也需定期查)。
- 有“家族史”要更警惕:如果家族中有癌症患者(比如父母的兄弟姐妹或父母本人患癌),要让父母提前5-10年开始筛查,比如40岁就做第一次肺部CT,同时增加肿瘤标志物检测(如甲胎蛋白查肝癌、癌胚抗原查消化道癌)。
- 别信“偏方”,信“医生”:父母若出现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持续疼痛、咳嗽带血等症状,别让他们靠“偏方”拖延,第一时间带他们去正规医院就诊——早期癌症治愈率可达80%以上,拖延只会增加治疗难度。
![]()
除了身体护理,父母的情绪健康常被忽略——长期焦虑、抑郁会降低免疫力,增加癌症风险。重阳时节,多给父母“情绪陪伴”:
- 多听少说,当“情绪树洞”:父母唠叨家常时,别打断他们,耐心倾听——比如他们说“担心身体不好给你们添麻烦”,可以回应“您健康我们才安心,有问题我们一起解决”,减少他们的心理负担。
- 帮父母“找乐子”:鼓励父母培养兴趣爱好,比如养花、下棋、学广场舞,让他们有自己的社交圈——丰富的精神生活能减少孤独感,保持积极心态。
- 别让“关心”变成“压力”:提醒父母注意健康时,别用“你不注意就会生病”这类话,换成更温和的表达,比如“咱们一起去公园散步吧,既能晒太阳又舒服”,让健康习惯在轻松的氛围中养成。

重阳的意义,是“久久长寿”,更是“久久健康”。这份防癌指南不用复杂的操作,只需把“科学预防”融入父母的日常——一顿清淡的饭菜、一次规律的体检、一场耐心的陪伴,就是给父母最实在的健康守护。愿每一位父母都能在岁岁重阳中,平安、健康、常乐。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Tag: 防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