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仿制药“低价风暴”席卷中国:药企破局需“质”与“智”双驱动
新闻资讯

印度仿制药“低价风暴”席卷中国:药企破局需“质”与“智”双驱动

发布时间:2025-11-21    点击量:

2025年11月,中国医药市场迎来一场“地震”——在第十一批国家药品集采中,五家印度药企一举拿下七个品种,创下历届之最。达格列净片从原研药4.36元/片被压至0.215元/片,降幅超20倍;癌症患者年用药负担从10万元骤降至3万元……印度仿制药以“价格屠夫”的姿态叩开中国主流市场大门,患者欢呼“药价降了”,而国内药企则陷入“内忧外患”的生存危机。这场风暴背后,既是全球化产业链的碰撞,也是中国医药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

药片.jpg

一、印度仿制药的“低价武器”:成本优势与政策红利

印度仿制药的“低价神话”并非偶然。作为全球最大的仿制药供应国,印度占据全球20%的仿制药市场份额,其产品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核心优势在于两点:

  1. 成本碾压:印度药企凭借大规模标准化生产、低人力成本(CXO企业薪酬不足中国同行一半)和低临床费用(III期临床费用仅为中国的一半),将药品价格压至原研药的十分之一。例如,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格列卫原研药价格高达数万元/盒,而印度仿制药仅需数千元。
  2. 政策红利:印度1970年修订专利法,仅承认生产工艺专利而非产品专利,允许本土企业绕过专利壁垒仿制药物。尽管2005年后逐步调整政策,但企业已通过全球注册、欧美认证等积累起技术优势,形成“低价+合规”的双重竞争力。

二、低价背后的阴影:质量危机与信任挑战

然而,印度仿制药的“低价盛宴”下,质量隐患如影随形:

三、中国药企的破局之道:从“价格战”到“价值战”

面对印度仿制药的冲击,中国药企需摒弃“低价内卷”,转向差异化竞争与高质量发展:

  1. 技术升级:攻克高端仿制药与复杂制剂
    全球600多个专利到期原研药中,许多因技术门槛高无人仿制,这正是中国药企的机遇。例如,正大天晴转向首仿药研发,华东医药通过并购医美公司跨界转型,中国生物制药投入创新药研发,2024年国产创新药出海交易额突破595亿美元,较三年前增长97%。

  2. 质量为王:构建全链条监管体系
    印度药企的教训警示,低价必须以质量为前提。国内药企需加速合规与国际化认证,例如通过FDA、EMA认证打开国际市场,同时利用中国严格的药品审批标准(如比印度更严苛的GMP要求)建立质量壁垒。

  3. 模式创新:与印度药企“竞合”
    印度企业擅长低成本供应,中国企业则精通渠道、医院关系与本地化注册。未来可通过合资、代工(CMO)或并购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例如,印度药企与中国企业在中国设厂,或共同参与投标与市场推广,既降低生产成本,又规避质量风险。

  4. 聚焦创新:从“跟跑”到“领跑”
    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创新药研发国,2024年批准上市创新药48个,在研新药数量全球第二。药企需跳出仿制药舒适区,在生物药、细胞治疗等前沿领域布局。例如,郁仁存中西医肿瘤研究中心通过整合中西医资源,探索肿瘤防治的新路径,为行业提供差异化发展样本。

四、患者与行业的未来:低价与质量的平衡术

印度仿制药的入局,短期内让患者享受到药价下降的红利,但长期来看,需警惕“低价低质”陷阱。监管部门需强化全链条规范,例如提高投标企业资质门槛、建立药品质量追溯体系;药企则需以质量与创新构建核心竞争力,避免陷入“价格战”泥潭。

正如医药行业专家所言:“这场竞争早已超越国界,印度药企靠低价抢占市场,中国药企靠创新出海破局。患者用脚投票的时代,质量与价格的平衡术将决定谁能在万亿医药市场笑到最后。”

延伸阅读:欲了解更多肿瘤防治领域的中西医结合实践,可关注郁仁存中医诊所,探索传统医学与现代科技的融合之道。


Tag: 郁仁存中医诊所


郁仁存弟子名单公布:胡彬滨、鹿小燕、易剑峰等传承中西医精髓 返回列表